网站公告: 诚信为本,市场在变,诚信永远不变...
400-123-4657

24小时全国服务热线

400-123-4657

如果您有任何疑问或是问题, 请随时与我们联系

查看联系方式>>
公司动态 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动态 > 公司动态

新闻摄影挑战,已经摆在我们面前

作者:3VRcx1UmTsCGNpwC    时间:2024-07-01 16:54:31

新闻摄影 >> 摄影技巧 >> 新闻摄影挑战,已经摆在我们面前新闻摄影挑战,已经摆在我们面前 2014年07月作者:柳军来源:军事记者责任编辑:开心简介:  ——参加第八届中国国际新闻摄影比赛评选感悟  主持人语  自从1990年8月在银川召开的首届全国报纸总编辑新闻摄影研讨会发出“两翼齐飞、图文并重”的号召以来,中国的新闻摄影事业得到长足的发展, ...内容:

  ——参加第八届中国国际新闻摄影比赛评选感悟

  主持人语

  自从1990年8月在银川召开的首届全国报纸总编辑新闻摄影研讨会发出“两翼齐飞、图文并重”的号召以来,中国的新闻摄影事业得到长足的发展,新闻图片在报纸上的地位迅速提升。一批批新闻摄影新人辈出,一幅幅摄影佳作迭出。

  事实说明:只有报社的老总们真正重视图片的运用,图文才能并重;报社能否获取丰富的优质新闻图片资源,就看报纸上怎样用图。

  随着传媒业的快速发展与数码技术的突飞猛进,读图时代迅速到来。地方媒体尤其是都市报抓住机遇,乘势而上,报纸用图的数量和质量不断提高。而我们军队报纸在图片运用上,似乎没有多大的改变。在“荷赛”上,我军新闻摄影工作者还没有实现零的突破;在“华赛”中,部队的新闻摄影已经连续两年被剃了“光头”;在中国新闻奖的评选中,也难觅部队新闻摄影佳作的踪影。

  是不是我们的新闻摄影理念没有跟上时代发展的潮流?是不是我们对新闻摄影的运用还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本栏目刊发的这组文章,对此进行了理性探讨。

  今年3月20日至25日,我受中国新闻摄影学会邀请,担任第八届国际新闻摄影比赛(华赛)的评委。本届“华赛”共收到3万多幅参赛作品,分别由50多个国家的通讯社、图片社、传媒机构及个人报送。主办方邀请了来自中国、美国、法国、马里、阿根廷、马来西亚及中国香港等多个国家和地区的13位国际新闻摄影专家组成评委会。经过4天紧张工作,共评选出8大类单幅及组照的金、银、铜奖及优秀奖,以及2011年度新闻摄影大奖。

  “华赛”是中国举办的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新闻摄影赛事。在这次影赛评选活动中,我有幸与各国评委、专家就新闻摄影进行了深入交流和探讨,深感我们的军事新闻摄影在思想观念、摄影理念、表现手法、人才队伍等诸多方面严重老化和滞后,已到了必须警醒和变革的时候。

  一、关于“华赛”

  中国国际新闻摄影比赛(华赛)是由中国新闻摄影学会主办的大型国际新闻摄影比赛。其主题是“和平与发展”,遵循国际惯例评选世界各国新闻记者和摄影师拍摄发表的上一年度新闻摄影作品。“华赛”参赛者不分国籍和年龄。参赛作品分8类:战争、灾难类新闻;非战争灾难类重大新闻;经济及科技类新闻;自然及环保类新闻;日常生活类新闻;文化、艺术与娱乐类新闻;体育类新闻;新闻人物与肖像。每类设单幅与系列两项。由具有国际性、专业性、权威性的评选团进行评奖,评出的获奖照片出版年鉴并巡展。2005年至今,“华赛”已成功举办至第八届。“华赛”的成功举办打破了西方世界对国际新闻摄影赛事的垄断,在中国乃至东方搭建起世界新闻摄影交流合作的新平台,铸就了中国在国际新闻摄影界的新品牌。

  为了体现国际性,“华赛”评委构成,总体原则是外国评委占评委总数三分之二。今年外国评委9人(1人因签证问题缺席),中国内地评委4人。外国评委包括2009年“荷赛”评委会主席、美国《时代》周刊前图片编辑马瑞安·高伦,美国联系图片社总裁罗伯特·普雷基,还有美联社、法新社记者在内的国际摄影界极具影响力的人物。中国评委由中国新闻摄影学会执行主席赵德润、中国日报社总编助理王文澜、浙江日报报业集团图片总监张蔚飞和我4人出任。这里,我重点谈谈自己参加评选活动的一些体会。

  (一)主题思想

  参加“华赛”的新闻摄影作品,必须明确作品的主题思想是否适应赛事要求。“华赛”的主题是“发展与和平”,因此能够通过镜头表达人类社会在这一主题下面临的困境、苦难、思索抑或挣扎,就能够更好地把握评委们评价作品的价值和认知取向。可以说,很多作品之所以没有进入下一轮的评选,在很大程度上与其表达的主题思想不够明晰有关。本届“华赛”每一轮的筛选都很严格和残酷。首轮初选后,就有2万余幅作品被淘汰出局。而评委在杭州4天的紧张工作中,集中精力对7000余幅通过初选的作品进行了评选。评选过程中我感到,摄影不仅仅是观看之道,更是一种人文态度。无论是发展也好,和平也罢,能够赢得不同肤色、种族,不同文化背景下人们的理解和认可,说明人们对人类社会真善美与假恶丑的认知在本质上是一致的。

  (二)摄影理念

  参加此次评选,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的就是参赛作品在新闻摄影理念方面表现出来的职业操守和探索精神。人们日益认识到新闻摄影者的客观记录与“我在现场”的价值和意义。在倡导先进理念方面,“华赛”重视那些具有开阔新闻视野、敏锐洞察目光、娴熟摄影技巧、真实客观反映、强烈视觉冲击的作品;在打造全新平台方面,“华赛”是中国新闻摄影学会主办的大型国际新闻摄影比赛,为全球新闻记者和摄影师提供新闻摄影作品、学术信息交流和友好交往的平台。3月25日,本届“华赛”评选结果揭晓后,所有获奖作品进行了为期两周的公示,目的就是要确保新闻摄影的真实性。对于一度遭受质疑的年度大奖作品《利比亚冲突》,中国新闻摄影学会组织召开了专题会议,认真研究了质疑意见,进行了十分谨慎和科学的技术鉴定,最后认定作者高安·托马斯维克的作品符合新闻真实性要求和“华赛”评选规则。对此,中国新闻摄影学会主席于宁还在获奖作品公示结果新闻发布会上作了郑重发言。

  (三)新闻价值

  本届“华赛”,我感受到中国参赛作者有两支队伍比较优秀和突出:一是通讯社记者,一是都市类报纸记者。追求新闻价值是他们共同的特点。评选过程中,评委们也的确对参赛作品的新闻价值进行了十分严谨和认真的审查。最终的获奖作品也证明——新闻价值理所当然地成为新闻摄影作品的命脉之源。比如新华社中东分社记者李木子的作品《卡扎非之死》。这张用手机拍摄的作品,根本谈不上什么摄影技术,却一路过关斩将杀入决赛,最终摘得金奖。或许这是手机摄影作品迄今为止取得的最大胜利,然而我们必须明白,真正使评选天平向着金奖倾斜的只有4个字,就是新闻价值。此次“华赛”获金奖的作品,无论是何种题材,评委们都力求找到作品在各自类别中最大限度的新闻价值及对人类和平发展的意义。我想,惟有将新闻价值作为衡量作品价值的砝码,才能让人们真切理解“华赛”的主旨。“华赛”重视那些反映世界和平发展、表现人类生存状态、展示民众命运情感、向往美好生活的作品。

  二、四点启示

  “华赛”是在中国举办的重大国际新闻摄影赛事,然而我们军事新闻摄影工作者却在此项赛事中集体“缺席”。这种现象不得不令人感到忧虑。有的同志可能对“华赛”不甚了解,有的同志或许没有“勇气”报送作品。我认为,最根本的原因还在于我们缺少具备参加“华赛”之类国际性摄影大赛的作者和作品。一个不得不面对的现实就是——挑战,已经摆在了我们面前。透过对“华赛”的评选,我认为对军事新闻摄影有以下几点启示。

  (一)军事新闻摄影要具有国际视野

  是否具有开阔的国际视野,已经成为衡量新闻摄影作品传播的重要标尺。对于军事新闻摄影,国际视野就是要求摄影工作者放眼世界、胸怀天下,能够在镜头中反映时代主题和世界背景,通过自己的眼光和判断捕捉具有深刻历史意义的决定性瞬间。摄影作品在此过程中不仅仅是人们认识世界的窗口,也是帮助人们接近真相、分析问题、判断是非的重要载体。在国际视野下,摄影呈现给读者的不仅是一个事件的图片记录,而是人类社会的复杂“剖面”。具体到我们的军事新闻摄影,我认为在一些重大军事新闻事件中,我们还需要进一步增强国际意识,优化传播效果,吸引注意力,提升影响力。比如中国军队走出国门,参加上海合作组织框架下的军演,双边、多边演习,维和行动,跨国救援,环球航行,亚丁湾护航,国际合作背景下的维稳处突等,我们都有记者在现场,为什么没有产生在国际上有影响的摄影力作呢?因为我们的视野没有打开,只站在本位主义完成采访任务的角度。如果我们能够站在国际政治、经济、外交、军事格局不断变化的背景下,更加深入地思考我们所面对的重大军事题材,更准确地运用形象语言去记录、发掘和表现,以小见大,那么不同文化背景、不同语言和肤色的人,将透过我们的图片获取崭新的信息。我相信,我们的摄影作品也会被国际同行认知。

  (二)军事新闻摄影要强化中国元素

  “华赛”有一个口号:“世界水平、中国特点。”此项赛事一直致力于在中国新闻摄影界建立具有世界水准的新闻摄影理念和评判体系,提高达到世界水准的摄影报道质量,建设具有世界水准的新闻摄影队伍,加大中国走向世界新闻摄影一流水准的步伐,对中国和世界新闻摄影的文化建设做出贡献。所谓的中国特色靠什么来体现呢?我觉得就是要强化中国元素。很多东西,既是民族的,也是世界的。汉字、京剧、长城、武术……当然还有典型的中国地理环境,更重要的还是反映具有典型中国特色的民族形象、文化的传承、艺术的展现、习俗的体现、和平与发展,还有中国的精兵之路等等。这些都是摄影语言里的中国元素。

  (三)军事新闻摄影要突出军队特色

  军事新闻摄影要突出军队特色和军人情怀,从本质上讲就是要增强“军味”。反观我们目前的军事新闻摄影状况,很多作品都在延续曾经的宣传套路和拍摄模式。但凡涉及军事题材,大家都铆足了劲追踪大场面,动辄战鹰翱翔、炮火连天、坦克驰骋……当然,此类题材是重要的。但除去这些“大动作”的题材,真实的军营还应该有更多题材可以拍摄。我们的镜头如能记录下一隅之事,或许更有利于让大家看到21世纪真实的军营日常生活。我们该如何记录中国军人的新时代特征和风貌,这值得大家共同研究。对于军事新闻摄影,我们应该清醒地意识到,记录在这个伟大变革、发展时代下的中国军人形象,要注意将镜头延伸到中华民族的历史背景之中,摆脱泛形式化的宣传模式。只有真实记录中国军人心灵深处人性的成分,我们才能透过摄影作品看到当今中国军队里有血有肉、知冷知热的活生生的军人。惟有如此,才能让我们的记录“立照传神”,成为留给读者和后人的形象历史。今年是建军85周年,反映人民军队发展变化的题材很多。训练、演习、生活、学习、衣食住行,几乎涉及到军队生活的方方面面。只要我们仔细研究如何记录和表现具有鲜明时代特征的军事题材,提高我们的审美眼光、观察能力和表现手法,敢于以独特思维表达和处理我们面对的普通题材,“一粒沙中看世界,半瓣花上说人情”,就能从微观角度出发,占据宏观世界的高地。

  (四)军事新闻摄影要坚持纪实风格

  谈新闻摄影,不得不回到纪实上。我们一直在军事新闻摄影中提倡纪实观念,可是每天刊用的摄影作品,扪心自问究竟有多少作品算得上真正的纪实摄影?摆拍一直像是甩不掉的魅影,让我们在纪实的彼岸苦苦挣扎。

  真实是纪实的第一要义,也是一切新闻摄影的命脉。2006年7月,《解放军画报》改成半月刊,军委首长提出新的办刊定位——“喉舌媒体、新闻画刊”。2010年,时任解放军报社社长孙晓青在此基础上又加了8个字——“纪实风格、军人情怀”,进一步明确了《解放军画报》在今后一个时期内的努力方向。抓拍与摆拍,一字之差,却有着天壤之别。纵观国际、国内重要摄影赛事,摆拍、导演的照片早已被评委们打入冷宫。去年,《解放军画报》迎来创刊60周年,我们在选择展览照片时体会很深,凡是经得起历史检验的好照片,几乎全是抓拍的纪实类作品,那些摆布和导演的“宣传片”,只能应一时之景,最终湮没在历史风尘之中。《解放军画报》图片资料室的统计显示,每年全国各地来画报寻找和挑选的图片资料,95%以上是纪实类的老照片。为了中国军事新闻摄影事业的健康、持续发展,为了巩固军事新闻摄影的主阵地,为了对军队、对历史、对自己负责,我们必须从现在开始,把纪实的旗帜举得更高、更稳,不畏一切艰难险阻,迎着挑战勇敢前行,用手中的相机记录伟大的时代与难忘的军旅。

  三、三点建议

  面对如此困境,我们究竟该怎么办?参加“华赛”评选工作后,笔者一直在思考这个问题。就像2012年并非传言中的世界末日,我们的军事新闻摄影也没有跌入无底深渊。只要我们警醒并为之努力,军事新闻摄影的再次振兴就一定能够实现。为此,笔者对军事新闻摄影工作者有三点建议,供大家参考。

  (一)积极参与 敢于亮剑

  军事新闻摄影工作者集体缺席“华赛”,这或许与我们的体制有着密切关系。长期以来,我们的评奖都是体制内的统一行动,每一级单位报什么作品、推荐哪些作者,都有着多方面考虑。因此,但凡能够报到评委面前的军事新闻摄影作品,作者要么是“德高望重”的老同志,要么就是与各方面“关系良好”“渠道畅通”。而那些有着鲜明个性、处在成长上升阶段的作者几乎远离着我们的视野。我们不知道他们是否存在,也看不到他们的作品。如果说在当前机制下评奖机会成为被“瓜分”的对象,那么我们根本不可能看到严格意义上的新人新作。对于国际性的摄影大赛,我们还是要积极参与,敢于亮剑。

  (二)革新观念 挣脱束缚

  摄影界的很多差距从本质上来说就是观念的差距。目前,军事新闻摄影的泛形式化已经发展到必须悬崖勒马的阶段。我们常常能够看到的作品大部分都似曾相识,犹如有一个巨大的生产线,只要有人站在那里按下快门,就能源源不断地输送出符合标准的“宣传片”。宣传思想的教条和死板,“口号”“标语”“横幅”“举拳头”等等已成为当今军事摄影的代名词,而那些真正有意境的好作品自然堵在了门外。军队很多摄影家、摄影干事,技术算得上炉火纯青,可观念依然停留在十几年前甚至是更早的阶段。军人的形象不仅仅是“高大全”、整齐划一、冲锋和喊杀……军人的形象应该是多面的,是与时代合拍的、相融的,既有共性中的个性,又有人性的流露和释放。当今的读者更希望看到开放的中国军人自信、果敢、坚毅,他们是有血有肉、有个性、充满活力的当代军人,而不是头脑简单、任凭摆布的“机器人”。

  (三)打造队伍 推出新人

  此次“华赛”的获奖作者有很多都是年轻人。事实早已证明,年轻人多了才有生机和活力,才可能有澎湃的激情。我们的军事新闻摄影队伍已经严重老化了,无论从哪个角度来看,都难以适应新形势下新闻摄影工作的需要。培养年轻人、扶持年轻人,是当前军事新闻摄影领域刻不容缓的事情,也是关系到军事新闻摄影事业长远发展的良心工程。

  我相信,无论挑战的横杆升得多高,都无法阻挡军事新闻摄影前进的脚步。

  (作者系解放军报社画报部主任)

【返回列表页】
版权所有:Copyright © 2002-2024 k1体育中国官方网站公司 版权所有电话:400-123-4657地址:广东省广州市天河区88号
ICP备案编号: